区块链的无风险投资

今天在微信的群和朋友圈里又见到若干人开始谈论比特币和区块链,开来这个市场逐渐到狂热阶段了。比特币投资风险有多大?所谓“币市一天,股市一年”,所以朋友问我比特币的时候我会反复说小赌怡情,千万不要把身家性命压上去。

不过如果看问题对出发点不同,结论可能会不一样。先看两张走势图:

2009年以来人民币对比特币对汇率走势

过去两年内人民币对比特币汇率对走势

​作为一个投资者,面对这样一个十年内价格疯狂下跌对商品,你有胆量去抄底吗?这个商品就是人民币:)所以如果想投资比特币对话,最简单有效对策略或许就是用闲钱买一点放着,长期持有。从币本位的角度来说,这种投资就是零风险,因为你的币永远不会少。

除了简单的囤币,币本位的世界还有一些无风险的投资收益。看看今年以来的投资机会:

恒星币Stellar分发
恒星币是一种山寨币,今年6月份的时候对每个比特币持有者免费赠送恒星币,1个比特币大约可以得到980个左右的恒星币,当时大概¥0.18一个。按当时的价格收益率大约1%。

雪球Byteball分发
雪球也是一种山寨币。从去年12月开始每个月会免费对比特币和雪球对持有者赠送。每次1个比特币可以得到0.0625GB的雪球,而每1GB的雪球还可以得到0.2GB的雪球。由于复利效应明显,如果从一开始就参加活动,并且每次得到的雪球仍然持有的话,目前1个比特币已经可以分得1.03GB的雪球来,大约相当于0.1个比特币,收益率10%。即使后知后觉很晚才参与,单次收益也有1%-2%。

比特币BTC/BCC分叉
8月1日比特币社区发生了一幕大戏,从代码库中fork出一份叫做BCC的山寨币,它在比特币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分叉之前每持有1个比特币,分叉之后就会得到1个BCC,目前大约相当于0.088个比特币,收益率8.8%。

以上所有收益都是币本位的无风险收益,是不是比存余额宝划算:P

前一段时间ICO非常火爆,随便一个山寨团队做几页PPT就敢发代币出来圈钱,ICO的模式非常新颖有潜力,但是在缺乏监管的环境下基本只能沦为圈钱的工具。韭菜们也不傻,不会一直被圈下去。最近随着BCC的出现,以及雪球分发模式的出现,或许会有一种更新型的代币分发模式涌现:代币发行者直接把大部分的代币免费赠送给比特币或者以太坊的持有者,自己团队和合作伙伴留一小部分。这样有几个好处:1, 快速获得大量用户 2, 避免被指责圈钱陷入法律风险 3, 如果项目确实有潜力,代币在市场上的流通会自然而然为团队带来价值。基于这种模型,主流数字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坊的持有者也会得到不少无风险收益。

关于数字货币的一些新想法

数字货币会有它独特的生态系统
长久以来大家都在讨论数字货币是否能取代传统货币,比如能不能用来超市购物,餐馆付账。数字货币在这些领域毫无优势可言,即使某些商家支持比特币支付,其实仍然需要把比特币实时兑换成计价货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用户体验可以瞬间将其秒杀。不过就像很多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一样,在初期人们还没看懂它,习惯用类比的方式把它归到某类已有的事物当中并加以比较。直到有一天它长成参天大树,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们根本不是一类东西。
数字货币将是人类社会进一步融合的基础。最近两天爆出BTC-e交易所的高管俄罗斯人在希腊被捕,准备将其引渡到美国,因为他涉嫌为三年前发生的MTGox交易所被盗案洗钱,而MTGox交易所是由法国人在日本建立的,当年占据了比特币交易的半壁江山,包括众多中国投资者在内的用户都因为MTGox被盗案损失惨重。这件事横跨全球,在传统货币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简单的说,数字货币提供了价值在全球高效流通的可能性。
一个数字货币可以做而传统货币不行的领域正在出现。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听过ICO(Initial Coin Offering)这个词那么你已经out了,这是最近几个月最疯狂的新事物。一个创业团队可以通过在区块链上发行代币的方式来募集资金,而投资者则需要通过数字货币支付,并获得代币。目前用于支付的主要数字货币是ETH和BTC。抛开ICO代币发行以后暴涨的投机神话不谈,我们看到以前被政府权力和银行家们垄断的IPO忽然变得平民化了,而且可以向全世界同时发行,这是前所未有的,或许IPO的没落正在露出端倪。而在ICO的世界里,主流数字货币就是硬通货。它不需要去占领传统货币消费和支付的领域,它会独自成长,构建自己的生态。

数字货币不会只有今天的BTC
数字货币正在实践哈耶克的自由货币竞争理论。未来BTC,ETH或许仍是主流,但是会有更多的数字货币涌现,各自占据一个独特的领域。在这个自由竞争的大环境下,任何今天看起来地位稳固的货币,很可能明天就走向没落了,所以做屯币党也未必会富。进化的过程中运气是重要的因素,如果BTC运气不好或许哪一步走错就没落了。听起来有点可惜,只是这个世界从来都如此运行,不会有一丝怜悯。
最近BTC的大戏正在上演。前一阵Segwit2x的分叉尘埃还没有落地,一夜之间就又冒出来一个BCC(Bitcoin Cash)要直接从BTC做硬分叉。有人担心分叉影响BTC的品牌,其实是杞人忧天。我们根本不知道哪种BTC在是这个世界需要的,找到真理的唯一方法就是反复试错。如果市场更接受BTC,那分出来的BCC自然就会没落;如果BTC在11月份的下一次纷争中衰落,BCC或许会崛起取代今天的BTC而成为事实上的BTC。就像生物进化,需要不断的基因组合突变,再被自然选择找到最优。如果BTC只能是今天这样并一成不变,那反倒危险了。所以我会坐等看戏,但是不要问我应该持有BTC还是BCC,我也不是上帝。
没有人能保证一直屯着某种币就会越来越富,BTC的通缩属性就是个伪命题,因为屯币是要承担风险的。

基于以上两点,我不会去纠结:
1. 数字货币会不会取代传统货币
2. BTC的总量固定是否注定了它无法用于支付

比特币和以太坊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留个见证,过段时间再回头来看是不是要打脸。

当比特币陷入了扩容路线之争的时候,另一个叫以太坊的东西正在悄然坐大。从技术上,以太坊跟比特币最大的区别在于,比特币的区块链基本只能简单记账,要实现更负责的逻辑比较困难;而以太坊的区块链是图灵完备的,换句话说,它可以编程,可以解决任何计算问题。作为一个程序员,我太清楚可编程意味着什么了,它的潜力不言自明。从知道以太坊的第一天起我就看好,可是想法归想法,终究还是错过了​,眼睁睁看着它从50块钱涨到了快2000块。这应该是我2017年犯的最大的错误。

以太坊价格暴涨以后,业内有一种流行的看法是以太坊超越比特币只是时间问题。作为一个区块链技术业余爱好者,突然有了一种站在历史分叉路口的感觉;我实在没有100%的把握确信若干年以后两者谁会胜出,只能根据现在对两者的理解做大概预测一下。

比特币作为一种资产投资会胜出,但是以太坊会在更广泛的行业内应用。参与比特币最好的方式或许就是买几个币放着,而参与以太坊最好的方式则应该是寻找场景开发应用。

我记得当年跟大学室友聊美国建国史,聊到国父那帮人功成名就然后卸甲归田。功成名就容易,而之后卸甲归田却太难了。国父们构建了制度然后离开,从此这个系统的成功不依赖于任何人的个人权威与智慧,而任何人也无法破坏系统的运行。

比特币也是这样一个漂亮的系统,传说中的创始人中本聪先生在比特币运行之后就从网络上消失了,从此没有人敢说自己是权威,没有人能有巨大的影响力决定比特币的发展方向,一切只能像民主制度的运行一样,靠各方力量之间的博弈。以太坊恰恰相反,由一个少年天才创建,拥有者对以太坊发展的绝对影响力。就像中美两国的运作方式,一个民主自由,人民权利不会被肆意剥夺,但是效率低下;另一个权利集中,可以迅速的调动资源实现集体意志,但是人民权利有时会被牺牲。

这样的特性决定了比特币更适合用于资产储值,因为所有的人都会觉得安全,不用担心某一天因为一个核心人物的想法导致资产受损。现在比特币的持有人已经相当分散了,未来会更加分散;而挖矿目前作为一个门槛不高的事情,任何人任何组织,只要有意愿都可以参与,很难被垄断;唯一仍然被垄断的是代码的开发。比特币的代码主要由一个叫bitcoin core的组织维护,虽然代码是开源的,但是任何人想要commit代码需要由该组织的人同意。这个模型是有问题的,当大众的想法与bitcoin core有冲突时,利益就无法得到保证。目前水深火热的扩容问题就是因为bitcoin core与矿工希望的技术路线不同而僵持不下。几周前各大矿工组织关于扩容计划签了一个协议旨在绕开bitcoin core推进技术开发。我们拭目以待,如果比特币的开发也能够实现去中心,那安全性将进一步得到保证;如果失败了,可能会成为一个死穴。

同样的,以太坊的特性决定了它更适合在广泛的行业内获得应用。决策权掌握在一个核心人物手里,可以非常高效的推进技术开发和迭代的速度。区块链作为一个刚刚出现的新技术,快速迭代是非常必要的。以太坊作为一个区块链平台,其核心目的只最大限度的支持各种应用运行于其上,就像它白皮书中描述的,以太币是以太坊平台上的汽油(gas),用于支持各种区块链应用的运行。作为汽油,必须要保证它有足够的供应量,并且价格不能过高,否则处于成本考虑,其他应用就会考虑更换其他“新能源”。所以在以太坊的设计中,以太币是没有上限的,每年都会有通货膨胀。

未来才刚刚开始,人类正在一点一点的把资产数字化,把互联网变成一个不但可以传输信息,也可以传输价值的网络。比特币和以太坊是不同形式的数字资产,一个像黄金,一个像石油。所以理想的状况应该是把资产放到比特币中,同时积极参与区块链新应用的游戏。

现在比特币19380, 以太坊1980,过段时间回过来看一下我有没有被打脸:)

最近的比特币线路之争

自从央妈出手管制比特币,我炒比特币投机倒把的营生就几乎停滞了,最近玩比特币期货更是亏得吐血。实在赚不到钱,只好停下来搞点虚的。说说最近一个来月吵得热火朝天的比特币线路之争。

说出来圈外人可能不相信,随着比特币的用户越来越多,现在比特币网络也越来越拥堵了。顺手查了一下数据,过去24小时比特币网络上一共发生了259611笔交易。对于一个大多数人仍然不能完全接受的新事物而言,每天26w笔的交易已经非常客观;另一方面,目前的比特币网络由于技术所限,已经无法承担更多的交易。简单的说,比特币网络大约每10分钟生成一个新的区块,区块的大小不能超过1MB。每一笔交易都需要记录在区块上,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平均下来一个区块大约最多包含2000多笔交易。如果有过多的交易发生,就只能排队等待,有时候可能要等好几天;请注意这个队不是顺序对,出手续费高的交易会被优先选择打包进区块,于是随着拥堵越来越严重,比特币网络上的交易成本也在提高。

比特币的线路之争就是针对解决拥堵的技术方案的争论。一种技术路线是SegWit(隔离见证)+闪电网络。SegWit把区块的容量提高到1.7MB,更重要的是SegWit允许以后在比特币网络上开发闪电网络,闪电网络上可以支持海量的交易(就像现在的Visa和支付宝),而闪电网络只把这些海量交易的综合结果记录在比特币网络上。这样未来的比特币网络更像是结算系统。另一种技术路线是BTU(BitcoinUnlimit),这种路线下比特币的区块大小可以动态增长,并且理论上没有上限,这个技术路线之下未来所有的交易仍然发生在比特币网络之上,比特币网络更像是一个现金系统。

两种路线各有自持的群体,SegWit+闪电网络的支持者主要是比特币社区核心开发人员;BTU的支持者有不少矿工。开发人员希望保持小区块,因为这样运行一个比特币节点的成本比较低,更容易保证比特币网络的安全性,否则如果只有少数人和机构有能力运行比特币节点的话,整个网络很容易被政府查封。矿工希望比特币网络上的用户和交易都越来越多,因为长期来说这样可以收到更多的交易手续费,否则如果大量的交易被赶到闪电网络之后,比特币网络会被若干大机构把持,普通用户支付不起比特币网络上的交易费,只能去闪电网络,矿工的话语权和收入都会受到影响。

双方好像都很有道理的样子。在比特币的世界里,矿机算力的大小决定了投票权的大小。开发人员可以把SegWit的代码写好,但是最终是否使用要看大多数矿机算力的选择。根据目前的设置,需要有95%以上的算力支持了SegWit之后才可以全网升级;BTU虽然有很多矿工支持,但是并非100%支持,而升级到BTU是需要硬分叉(hard fork)的,如果不是所有的矿工都愿意同时升级,那会同时存在传统的比特币网络和新的BTU网络,这种分裂的后果很难预测,搞不好会成为对比特币发展的致命打击。这就是现在双方僵持不下的原因。

我既不是开发人员也不是矿工,在这场争论之中毫无话语权,只能静观其变。说说几点看法:
1. 比特币要继续发展,垄断一定会发生,可能是少数矿池垄断挖矿,也可能是少数机构通过闪电网络垄断比特币网络的使用权,也可能是其他新的形式。垄断意味着资源的高度整合和优化,这是所有事物发展演进的共同趋势。

2. 比特币要继续发展,必定要融入到主流社会。融入有很多层含义,政府监管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而且跟第一点相对应,如果产生了垄断机构,那么被监管是毫无疑问的。妄图创造一个无政府主义式的网络是可能的,但是不可能壮大。

3. 有了一二两点做基础,考虑两种路线的时候我们可以无视那些避免垄断和监管的理由。于是我们更关心哪种方案能提供更大的交易量,简单的接入方式和更高的可靠性。在看不清未来的时候,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或许是更稳妥的方案。与其毕其功于一役,不如先从1MB扩到2MB,过一年半载以后再观察是否需要继续扩,目前SegWit看起来更为稳妥。

4. SegWit之后如果有人愿意发展闪电网络也没什么不好的,至于闪电网络是否能成功,用户说了算。

5. BTU想通过一个方案彻底解决容量问题的想法太简单了,我们根本不清楚比特币网络上到底需要承担多少交易量。或许它就是个不入主流的小众玩具,2MB就到头了;也或许,未来比特币网络的用户不只是所有的人,更有所有的机器。

6. 人们以为自己在为自己挖比特币,其实或许我们只是在准备下一个时代的黄金,它以后价值不菲,却跟人类一点关系也没有。

7. 长期来说,看好比特币所代表的区块链技术,因为它可以让一台机器付钱给另一台机器,从头到尾没人什么事儿。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发达了,那机器人的世界里一定选择用比特币付账,而不是美元或者人民币,因为机器人没有银行帐户。

麦积山–青木川

16年9月的一次小旅行。漫无目的的从西安开车往西走,到麦积山看石窟,又南下通过陇南到陕甘川交界的青木川古镇,然后再回西安。

麦积山石窟从中学时候就听说了。当年的班主任一直在炫耀他组织上一届学生去麦积山旅游;我想做班主任的能想到这个地方去理由也应该有着某种执念。不过轮到我们这一届旅游就换成了沣峪口和朱雀森林公园。。。对麦积山的执念算是这么留下来的

看过了敦煌和云冈,仍然觉得麦积山的石窟有点不一样。周围的群山峻岭都郁郁葱葱,似乎只有这一座裸露出岩石,似乎专门是为雕刻石窟准备的–也可能是因果倒置了。论规模和气派的程度,麦积山是小一些的;不过这些石窟都是建造在悬崖峭壁之上,不是一般的险峻,所以看起来也不是一般的震撼。人类果然是构建在自己想象中的生物,需要怎样的信念才会做这样的事情。

这是石窟群中最高大的一组,站在悬崖上搭出的脚手架上平视过去非常震撼

这一组在山中部一个凹进去的长廊中,不知道是天然凹陷还是人工凿刻出来的。这里的几个窟都有色彩鲜明的壁画。

人物表情也非常丰富

整个长廊

还看到了正在做洞窟修复的工作人员。这真的是一件磨性子的技术活。

麦积山参观完我们继续开车到成县县城休息。其实并没有什么目的,陇南地区新修好的高速非常好,车流量不大,一路飞奔到了成县天快黑了,就下了高速在县城住下了。进了县城才发现里边繁花似锦。以前我说温哥华大约跟中国一个三线城市差不多,现在看来中国的很多县城早已今非昔比了。除了熙攘的人群,繁华的街道和气派的建筑,成县见到的服务人员也都特别热情有礼貌,在西部地区遇到这样服务好的县城感觉十分惊讶。

总之,一次值得纪念的旅行。

布朗运动:上海-南昌-长沙-三峡-西安(2)

继续写布朗运动的另一半,宜昌-三峡大坝-秭归-巴东-巫山-奉节-万州-达州-西安。

高铁到宜昌东站已经晚上了,宜昌是一个及其狭长的城市,再坐一个小时公交车到市中心就直接休息了。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坐专门到大巴车去坝区。PS:早饭有当地特色的牛肉包,特别特别好吃,可惜忘记拍照了。坝区就是三峡大坝核心区,大巴在旅游接待站停车然后要换景区专门的班车才可以进去游览。三峡坝区非常整洁,设施也很先进,从下面一路到高点的山路上全部都有电动扶梯,即使那天下着雨只有聊聊的几个游客扶梯照样没停过,果然是不缺电的地方。我在相册里找来找去,大概只有这张照片能证明我那天真的去过三峡了。

一直在下雨,坝区烟雨朦胧,能见度非常差。这里是船闸,勉强有点大坝的感觉

这一张照片中间的位置,有一道横跨江面的高墙若隐若现,这就是三峡大坝的真身了。后来坐车去秭归县城的路上,有看到过更清晰一点的照片,真的很宏伟,可惜没有拍下来。

秭归是屈原故里,我们从景区门口路过了一下没有停留,直接去了码头准备坐船。其实最心心念念的是坐着船从秭归一路到奉节,不是豪华游船,是当地人的客船。不过如今连当地人也很少坐客船了,一路都有高速大巴方便很多。我们只能去码头碰碰运气。问了一下有一趟到奉节的船已经走了,当天只有一趟去巴东的,而且卖票的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有去奉节的船。看来开船真的是个很自由的职业。。。只好先去巴东

坐在船上看两岸风光别有一番滋味,虽然它早已不是原本的那个三峡了,却仍然可以从两岸的地势依稀推测当年的样貌。随着三峡蓄水水位抬高,当地人只能搬到更高的山上去居住了。

这里是西陵峡中的一段,可以感觉到远处江水从层峦叠嶂中穿出的气势

这个船号称是快船,可是比起高速大巴还是慢很多很多,大约四五个小时才开到巴东县城码头。一路上陆续有当地人下船,下船的方式也很别致,直接让船开到岸边,然后从个一米来宽的水泥台阶就走上去直接回家了,就像私家码头一样霸气,还有的人下船的地方干脆连水泥台阶都没有,直接在山坡上爬几步到家。到巴东的时候船上已经没几个人了,跟船老大打听了一下下面的行程,据他所知巴东是没有船去巫山或者奉节的,只能到培石乡再换船。可以理解,巴东是湖北省的,巫山和奉节就属于重庆市了。

巴东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我们住的地方对面就有家非常popular的土家菜馆,物美价廉。

不能坐船只好坐大巴,第二天早上巴东到巫山。看到了县城清晰的面目。PS:巴东县在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果然非常干净。大早上等车的时候看到两件有意思的事情:一个是街道上没有垃圾桶,有垃圾车开满满开过来放着大喇叭,然后街道两旁店铺的人就各自跑来倒垃圾;另一个是站在菜场门口等车,有个老板主动拿着扫帚把自己店外面的马路扫得干干净净。

巫山县也没有船去奉节,所以吃过午饭只好继续坐大巴前进。在到奉节之前提前下车去了白帝城。白帝城是瞿塘峡的起点,是刘备托孤的那个白帝城,也是朝辞白帝彩云间的那个白帝城

这里还有一个著名的看点,就是10元人民币上的夔门,三峡就从这里开始

景区里有个做生意的人十几年前放养了几只猴子,现在繁衍得越来越多,似乎重现了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感觉。

夔门

白帝城里的白帝庙

到了重庆地界另一个任务就是吃吃吃
万州的特色小吃格格,就是类似粉蒸肉的口味,但食材有猪肉,羊肉,肥肠等不同类型。

万州烤鱼

早餐一碗简单的牛肉面都特别好吃

豆腐脑

重庆火锅

在达州吃完这顿重庆火锅,我们就坐着绿皮火车晃晃悠悠晃晃悠悠经过安康再走西康线到了西安南站,至此又达成了走西康线的愿望。

一段稍微仓促而毫无计划的布朗运动,很多时间都在赶路,不过几天之内穿越大江南北,看到各地完全不同的风土人情,品尝每个地方的特色美食,这种感觉不可多得。

布朗运动:上海-南昌-长沙-三峡-西安

16年10.18-22,一次漫无目的的小旅行。

10.17在上海办事情,比想象中顺利很多,一天就全部搞定了。于是趁着小宝宝不在身边,打算随便转转,没什么目的,兜兜转转过几天回家就可以了。感谢祖国越来越发达的高铁事业,旅行变得越来越随心所欲。17号晚上大概想好了要去南昌看海昏侯考古展,于是果断定了去南昌的高铁票,就这样开始了布朗运动。

早上从虹桥出发,中午正好到南昌吃午饭。在南昌自然要尝一尝赣菜,特此推荐这家好味坊:http://www.dianping.com/shop/32874899。整个店一共四层,有点类似城中村那种简易楼板楼,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是饭点每一层都满满地人,直接坐到了天台。这一顿点了四个菜仍然吃得意犹未尽,连青菜都炒得别有滋味。

午饭之后就去博物馆看展览。预约领票的地方人不算多,大概因为非周末,不过看一路上的宣传横幅和各种排队的标识线,感觉周末会人山人海。毕竟这对江西省博来说也是千载难逢的露脸机会。我甚至有过阴谋论的想法:海昏侯墓的发掘是因为发现有盗墓贼,考虑到墓地位置不容易保护于是做出了保护性发掘的决定,不过谁知道盗墓贼是不是虚构的呢:)

展品数量之多确实很让我这个外行人觉得震撼。尤其是见到了好几件铜器和漆器,看到的人都在问“这真的是发掘出来的么,怎么跟新的一样”,非常的崭新。还有这些多得吓死人的黄金和铜钱:

这些五铢钱的出土足够引起收藏市场的通货膨胀了吧

在海昏侯的展厅大饱眼福之后,我顺便也去逛了逛其他博物馆原有的展厅,大体是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古代展厅,可歌可泣的红色展厅和江西特色的景德镇瓷器,白鹿洞书院之类。在海昏侯墓藏耀眼的光芒下,确实显得不值一提了。

江西省博物馆就在滕王阁附近,虽然知道那早已不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了,不过本着来都来了的想法,还是去走了一圈。

然后开始和灰灰商量下一站去哪里:既然都到南昌了,不如顺便去趟长沙吧,岳麓山和马王堆也都是waiting list上的目的地,而且长沙还有湘菜美食。有了高铁说走就走,直接订票去火车站,然后到了长沙坡子街吃晚饭。著名的火宫殿就在这里了。

不过火宫殿的小吃大约就像西安饭庄,本地人是不屑于去的。于是我们跟着本地人,看哪家人多就去哪家吃。

第二天早上穿过太平街,坐公交去岳麓书院,爬岳麓山。岳麓书院跟湖南大学在一起,首先看到的是主席像。跟复旦的主席像比起来,衣角飘得更高一些,看来需要更高的工科造诣,当然比同济那尊手绘起来的又差了一点:)

大约因为那天我们去的比较早,而且是工作日,又下着雨,岳麓书院里边比较安静,于是晃晃悠悠转了好一阵子。

直到从书院后门出去,很快就看到了这座爱晚亭

然后就是爬岳麓山了。灰灰坐山上的公车,我准备自己走上去,一路上拜谒了蔡锷墓和黄兴墓,再走不远就到山顶了。天下着雨,雾很弄,什么也看不见。

从岳麓山下来,再去饱餐一顿网红湘菜。灰灰意犹未尽,还打包了香辣小龙虾准备路上吃。

其实本来第二天准备去看马王堆了,来了长沙才知道长沙省博已经关了好几年了,说是在造新馆,一年推一年到现在也没建好,于是马王堆也只能以后再看了。长沙之后下一站宜昌,准备去三峡看看,虽然早已不是原来的那个三峡了。时间有点紧,就路过武汉而不入了。

汕头–写在四年以后

去厦门的时候还顺路去了汕头,主要是为了吃潮汕美食。我们从厦门坐大巴去汕头,到汕头的时候是下午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了。过了这么久确依然有印象深刻的两点记忆:1, 感觉汕头一点也不冷,那会儿刚过了元旦,上海天寒地冻,可是在汕头的街头上走着觉得很温暖;2, 走在街上被玲琅满目的美食所吸引,不知道要吃哪些。

牛肉火锅和粤式早茶自然是必须要尝试的。说起牛肉火锅,今年夏天回国的时候发现上海也悄然流行起了潮汕牛肉火锅,连肇嘉浜路当年人气火爆的三顾牛蛙都变成了三顾牛炉。于是第一天晚上就去打边炉。

其实吃了第一天的晚饭之后灰灰就生病了,应该是牛肉不卫生导致的急性肠炎。所以第二天的美食计划就泡汤了,灰灰在医院打点滴,我在医院周围的小摊上觅食。有一家卖粤式茶点的小摊觉得味道相当好,大约去吃了两三次。第三天灰灰稍微好一点了又去了家高级地方继续吃早茶。

汕头除了美食还有老城区值得一看,都是当年开埠时候留下的气息,现在看来有些破败,不过从建筑的规模和门牌就可以想象当年的繁华。忽然有一种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感觉。

“华侨集资创办的百货公司。1932年由梅县籍华侨李柏桓、李耀宗、李远波、李镜泉、李视棠等人集资50万大洋,在汕头市区小公园建成7层高的营业大楼。第一至二层经营苏广洋杂百货,第三至四层为中央酒楼,第五至七层为中央旅社。员工达300多人,曾兴盛一时,但因管理不善,开业仅10个月便宣告倒闭。1935年,经理李柏桓将南生承赔给旅居印度尼西亚的堂弟李海烈,留下中央旅社自己经营。李海烈重新组合同乡李锦元、李洪、李镜泉等10人为股东,整顿经营管理,生意日旺,成为当时汕头市首屈一指的百货公司……1956年与汕头市国营百货公司合营,改名为百货大楼。”

老城的街头

汕头著名街头的小吃,炒糕粿

最后,从汕头坐飞机回上海。去机场的路上记了一个GPS坐标,这里应该是北回归线吧。

这就是2012年末的跨年活动,时光如流水,不曾想4年眨眼就过去了。后来我们13年末去东北的冰天雪地里跨年,而14年来了美国之后就再没有像样的跨年活动了。似乎在这块大陆上,我太不找得到那种“味道”,那种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不相同的味道。这里从西雅图沿着海岸线一路往南开,到了波特兰,旧金山,再到洛杉矶,圣地亚哥,除了自然景观会根据纬度线逐渐变化,而每个地方人的生活似乎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宁愿坐在家里睡懒觉看书也提不起兴致去踩点。不过这真是一个适合宅的地方,特别安静。

祝大洋彼岸的灰灰和小宝宝新年快乐,希望小宝宝早点好起来。

曾厝垵,鼓浪屿 — 写在4年以后

12年底厦门汕头的跨年旅行游记一直拖着没有写,我也忘了为什么。或许那段时间旅行太多,工作也忙,就这么一直拖下来了。

从昨天开始在家休圣诞新年长假。灰灰跟小宝宝都在国内,所以也没了飞去温暖的佛罗里达或者圣地亚哥晒太阳看大海的兴致。灰灰说我可以写游记来打发漫长而孤独的假期。其实,年纪越大越变得无趣和冷漠,很难被人群的热闹喧嚣打动,孤独就无从谈起了。最近这一两年blog越写越少,偶尔写也与旅行摄影读书无关了,看来当一个文艺青年容易,当一个老文艺青年就很难了;不知道是柴米油盐替代了无忧无虑的生活,还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失去了做文艺青年的激情。从小宝宝出生以后,也难得有现在这样安静的时候了,所以我决定还是去翻一翻当年的老照片,打理一下久违的blog。

人是会遗忘的动物,并且会选择性的遗忘,忘掉那些痛苦的不开心的事情。即使当年的生活与今天别无二致,翻老照片的时候,仍然会像打开了一坛陈年老酒一样,沁人心脾。我已经记不起旅行的细节了,大约是坐了七八个小时的动车,沿着海岸线一路从上海来到厦门;到厦门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打了一辆车直接去曾厝垵,吃东西逛一个个小资味儿很浓的小店。在那之前,曾厝垵只是我从高晓松的《如丧》中知道的一个地名而已。然后我们一路走到厦大,逛最美的校园,看隧道里的涂鸦,后来又坐轮渡到鼓浪屿,在一个特别小的旅店房间里迎接2013年,吃小吃,爬山,看海。。。

对厦门的记忆中有很大一部分似乎就是在尝试各种小吃,有的不过如此,有的却记忆深刻。这碗沙茶面就是来到曾厝垵的第一顿饭。

如果是当年写这篇游记,我大概不会选这张随便哪个城市都会有的夜市摊子,现在身在异国他乡才觉得特别怀念。

厦大有一条行人走的隧道,隧道两边的墙上全是涂鸦,非常有特色。只所以排了这张,大概是因为画的是三国杀吧。

而这张在厦大操场上的照片至今仍然是微博的头像。

总是回过头去看的时候,才会发出“原来那天如此美丽”的感慨。

最爱皮皮虾

鼓浪屿有数不尽的小吃。我仍然记得很多年前读别人的游记,48小时在鼓浪屿拼命的吃各种小吃的故事。不过我跟灰灰好像只喜欢这一种:铁板鱿鱼豆腐。这些年天南海北走过许多地方,铁板鱿鱼和铁板豆腐都是司空见惯的小吃,而把它们做到一起的铁板鱿鱼豆腐却只在鼓浪屿吃到过。豆腐吸收了鱿鱼的汁水之后的美味实在太赞了,我已经记不清在鼓浪屿的三天吃了多少份铁板鱿鱼豆腐了。除此以外,就记得我们在厌倦了各种小吃之后,为了吃点正经菜,去了一家破烂的川湘菜馆子,辛辣的农家小炒肉至今让我怀念。

当时走在鼓浪屿的街头随手拍的一张照片。有意思的是前两个月给小宝宝买了个一模一样的风车。

在鼓浪屿的几天正好是跨年的时候,住宿十分紧张,而且昂贵。跨年夜那天,只能订到一个很小很小的房间,好像叫国王旅馆;第二天搬到了另外一家民国别墅改造的旅馆,果然气派了很多,而选他家的另一个原因是旅馆叫爱菲儿。最喜欢他家的天台,视野很开阔。无所事事的下午,去买上两份铁板鱿鱼豆腐,一边吃一边看电视剧,夫复何求。透过照片依稀辨人出来看的是“李元芳”。

从钢琴博物馆眺望鼓浪屿的沙滩。

也是随手拍的一张,并未在意。现在看来,它应该改成:无论外国的风景有多么美好和纯粹,仍然怀念中国那些可以随便逛逛,然后吃个农家乐,喝个下午茶,或者泡个温泉的地方。没办法,人有时候就是这么没出息。

最后这一张今天恰好应景,祝遥远地方的灰灰和小宝宝圣诞快乐🎄

我一度以为厦门的这次游记应该不会补上了,照片也不会再整理了,谁知道今天恰好有时间也有心情。有些事情的发生只是需要一个契机,在那之前只是为了准备,你怎么知道今天看到的喜羊羊灰太狼不会出现在明天的游记里。

PS:看来有必要把blog分成两部分,生活的和工作的。嗯,肚子饿了,出去吃一碗pho吧~

写在宝宝三个月这天

我们家宝宝今天满三个月了,当爸爸的决定恢复大半年没有更新过的blog,跟小宝宝一起成长。

从灰灰怀宝宝到宝宝出生,再到现在三个月,似乎事情越来越多,多得没有心情去更新blog了,没有写游记,没有写跨年多盘点,没有写这些天看过的书和电影,也没有写这些天学到的新东西。实在对不起自己,颓废了。所幸没有写并非什么都没有做。终于还是在宝宝出生之前去温哥华吃了美食,去纽约来了一趟简单的城市之旅。书和电影都有不少更新,还玩到了一些有趣的新东西,有空慢慢再说。

这个月天气逐渐好起来,尽量每个周末都带小饼出去放风。虽然他出门基本上是不睁眼睛睡过去的,但是我们有照片为证。爸爸妈妈会带他去很多很多地方,带他看美丽的世界的:)

今天去Alki beach放风回来又去Redmond town center喝咖啡晒太阳,再把宝宝放回家然后出去买菜,直到晚上才可以enjoy一下自己的时间。忘了为什么跑到Youtube上去听李宗盛的MV,一首听完再换一首,越发上瘾。记得08 09年在微软实习的时候每天上班都会路过虹口足球场,可以看到门口的巨幅海报。那会儿纵贯线的演唱会很火,就想去听周华健和李宗盛,可惜舍不得花钱。没想到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不会再在乎一张演唱会的门票钱,却很难找到那时的冲动了。嗯,决定了,把这件事放到waiting list。ps:去年前年既然青春留不住的演唱会加州温哥华纽约都有过。

Share it if you like: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DgLLnSBXR_OHzMTh1IGAzT_YYaUzgm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