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的无风险投资

今天在微信的群和朋友圈里又见到若干人开始谈论比特币和区块链,开来这个市场逐渐到狂热阶段了。比特币投资风险有多大?所谓“币市一天,股市一年”,所以朋友问我比特币的时候我会反复说小赌怡情,千万不要把身家性命压上去。

不过如果看问题对出发点不同,结论可能会不一样。先看两张走势图:

2009年以来人民币对比特币对汇率走势

过去两年内人民币对比特币汇率对走势

​作为一个投资者,面对这样一个十年内价格疯狂下跌对商品,你有胆量去抄底吗?这个商品就是人民币:)所以如果想投资比特币对话,最简单有效对策略或许就是用闲钱买一点放着,长期持有。从币本位的角度来说,这种投资就是零风险,因为你的币永远不会少。

除了简单的囤币,币本位的世界还有一些无风险的投资收益。看看今年以来的投资机会:

恒星币Stellar分发
恒星币是一种山寨币,今年6月份的时候对每个比特币持有者免费赠送恒星币,1个比特币大约可以得到980个左右的恒星币,当时大概¥0.18一个。按当时的价格收益率大约1%。

雪球Byteball分发
雪球也是一种山寨币。从去年12月开始每个月会免费对比特币和雪球对持有者赠送。每次1个比特币可以得到0.0625GB的雪球,而每1GB的雪球还可以得到0.2GB的雪球。由于复利效应明显,如果从一开始就参加活动,并且每次得到的雪球仍然持有的话,目前1个比特币已经可以分得1.03GB的雪球来,大约相当于0.1个比特币,收益率10%。即使后知后觉很晚才参与,单次收益也有1%-2%。

比特币BTC/BCC分叉
8月1日比特币社区发生了一幕大戏,从代码库中fork出一份叫做BCC的山寨币,它在比特币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分叉之前每持有1个比特币,分叉之后就会得到1个BCC,目前大约相当于0.088个比特币,收益率8.8%。

以上所有收益都是币本位的无风险收益,是不是比存余额宝划算:P

前一段时间ICO非常火爆,随便一个山寨团队做几页PPT就敢发代币出来圈钱,ICO的模式非常新颖有潜力,但是在缺乏监管的环境下基本只能沦为圈钱的工具。韭菜们也不傻,不会一直被圈下去。最近随着BCC的出现,以及雪球分发模式的出现,或许会有一种更新型的代币分发模式涌现:代币发行者直接把大部分的代币免费赠送给比特币或者以太坊的持有者,自己团队和合作伙伴留一小部分。这样有几个好处:1, 快速获得大量用户 2, 避免被指责圈钱陷入法律风险 3, 如果项目确实有潜力,代币在市场上的流通会自然而然为团队带来价值。基于这种模型,主流数字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坊的持有者也会得到不少无风险收益。

关于数字货币的一些新想法

数字货币会有它独特的生态系统
长久以来大家都在讨论数字货币是否能取代传统货币,比如能不能用来超市购物,餐馆付账。数字货币在这些领域毫无优势可言,即使某些商家支持比特币支付,其实仍然需要把比特币实时兑换成计价货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用户体验可以瞬间将其秒杀。不过就像很多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一样,在初期人们还没看懂它,习惯用类比的方式把它归到某类已有的事物当中并加以比较。直到有一天它长成参天大树,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们根本不是一类东西。
数字货币将是人类社会进一步融合的基础。最近两天爆出BTC-e交易所的高管俄罗斯人在希腊被捕,准备将其引渡到美国,因为他涉嫌为三年前发生的MTGox交易所被盗案洗钱,而MTGox交易所是由法国人在日本建立的,当年占据了比特币交易的半壁江山,包括众多中国投资者在内的用户都因为MTGox被盗案损失惨重。这件事横跨全球,在传统货币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简单的说,数字货币提供了价值在全球高效流通的可能性。
一个数字货币可以做而传统货币不行的领域正在出现。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听过ICO(Initial Coin Offering)这个词那么你已经out了,这是最近几个月最疯狂的新事物。一个创业团队可以通过在区块链上发行代币的方式来募集资金,而投资者则需要通过数字货币支付,并获得代币。目前用于支付的主要数字货币是ETH和BTC。抛开ICO代币发行以后暴涨的投机神话不谈,我们看到以前被政府权力和银行家们垄断的IPO忽然变得平民化了,而且可以向全世界同时发行,这是前所未有的,或许IPO的没落正在露出端倪。而在ICO的世界里,主流数字货币就是硬通货。它不需要去占领传统货币消费和支付的领域,它会独自成长,构建自己的生态。

数字货币不会只有今天的BTC
数字货币正在实践哈耶克的自由货币竞争理论。未来BTC,ETH或许仍是主流,但是会有更多的数字货币涌现,各自占据一个独特的领域。在这个自由竞争的大环境下,任何今天看起来地位稳固的货币,很可能明天就走向没落了,所以做屯币党也未必会富。进化的过程中运气是重要的因素,如果BTC运气不好或许哪一步走错就没落了。听起来有点可惜,只是这个世界从来都如此运行,不会有一丝怜悯。
最近BTC的大戏正在上演。前一阵Segwit2x的分叉尘埃还没有落地,一夜之间就又冒出来一个BCC(Bitcoin Cash)要直接从BTC做硬分叉。有人担心分叉影响BTC的品牌,其实是杞人忧天。我们根本不知道哪种BTC在是这个世界需要的,找到真理的唯一方法就是反复试错。如果市场更接受BTC,那分出来的BCC自然就会没落;如果BTC在11月份的下一次纷争中衰落,BCC或许会崛起取代今天的BTC而成为事实上的BTC。就像生物进化,需要不断的基因组合突变,再被自然选择找到最优。如果BTC只能是今天这样并一成不变,那反倒危险了。所以我会坐等看戏,但是不要问我应该持有BTC还是BCC,我也不是上帝。
没有人能保证一直屯着某种币就会越来越富,BTC的通缩属性就是个伪命题,因为屯币是要承担风险的。

基于以上两点,我不会去纠结:
1. 数字货币会不会取代传统货币
2. BTC的总量固定是否注定了它无法用于支付

比特币和以太坊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留个见证,过段时间再回头来看是不是要打脸。

当比特币陷入了扩容路线之争的时候,另一个叫以太坊的东西正在悄然坐大。从技术上,以太坊跟比特币最大的区别在于,比特币的区块链基本只能简单记账,要实现更负责的逻辑比较困难;而以太坊的区块链是图灵完备的,换句话说,它可以编程,可以解决任何计算问题。作为一个程序员,我太清楚可编程意味着什么了,它的潜力不言自明。从知道以太坊的第一天起我就看好,可是想法归想法,终究还是错过了​,眼睁睁看着它从50块钱涨到了快2000块。这应该是我2017年犯的最大的错误。

以太坊价格暴涨以后,业内有一种流行的看法是以太坊超越比特币只是时间问题。作为一个区块链技术业余爱好者,突然有了一种站在历史分叉路口的感觉;我实在没有100%的把握确信若干年以后两者谁会胜出,只能根据现在对两者的理解做大概预测一下。

比特币作为一种资产投资会胜出,但是以太坊会在更广泛的行业内应用。参与比特币最好的方式或许就是买几个币放着,而参与以太坊最好的方式则应该是寻找场景开发应用。

我记得当年跟大学室友聊美国建国史,聊到国父那帮人功成名就然后卸甲归田。功成名就容易,而之后卸甲归田却太难了。国父们构建了制度然后离开,从此这个系统的成功不依赖于任何人的个人权威与智慧,而任何人也无法破坏系统的运行。

比特币也是这样一个漂亮的系统,传说中的创始人中本聪先生在比特币运行之后就从网络上消失了,从此没有人敢说自己是权威,没有人能有巨大的影响力决定比特币的发展方向,一切只能像民主制度的运行一样,靠各方力量之间的博弈。以太坊恰恰相反,由一个少年天才创建,拥有者对以太坊发展的绝对影响力。就像中美两国的运作方式,一个民主自由,人民权利不会被肆意剥夺,但是效率低下;另一个权利集中,可以迅速的调动资源实现集体意志,但是人民权利有时会被牺牲。

这样的特性决定了比特币更适合用于资产储值,因为所有的人都会觉得安全,不用担心某一天因为一个核心人物的想法导致资产受损。现在比特币的持有人已经相当分散了,未来会更加分散;而挖矿目前作为一个门槛不高的事情,任何人任何组织,只要有意愿都可以参与,很难被垄断;唯一仍然被垄断的是代码的开发。比特币的代码主要由一个叫bitcoin core的组织维护,虽然代码是开源的,但是任何人想要commit代码需要由该组织的人同意。这个模型是有问题的,当大众的想法与bitcoin core有冲突时,利益就无法得到保证。目前水深火热的扩容问题就是因为bitcoin core与矿工希望的技术路线不同而僵持不下。几周前各大矿工组织关于扩容计划签了一个协议旨在绕开bitcoin core推进技术开发。我们拭目以待,如果比特币的开发也能够实现去中心,那安全性将进一步得到保证;如果失败了,可能会成为一个死穴。

同样的,以太坊的特性决定了它更适合在广泛的行业内获得应用。决策权掌握在一个核心人物手里,可以非常高效的推进技术开发和迭代的速度。区块链作为一个刚刚出现的新技术,快速迭代是非常必要的。以太坊作为一个区块链平台,其核心目的只最大限度的支持各种应用运行于其上,就像它白皮书中描述的,以太币是以太坊平台上的汽油(gas),用于支持各种区块链应用的运行。作为汽油,必须要保证它有足够的供应量,并且价格不能过高,否则处于成本考虑,其他应用就会考虑更换其他“新能源”。所以在以太坊的设计中,以太币是没有上限的,每年都会有通货膨胀。

未来才刚刚开始,人类正在一点一点的把资产数字化,把互联网变成一个不但可以传输信息,也可以传输价值的网络。比特币和以太坊是不同形式的数字资产,一个像黄金,一个像石油。所以理想的状况应该是把资产放到比特币中,同时积极参与区块链新应用的游戏。

现在比特币19380, 以太坊1980,过段时间回过来看一下我有没有被打脸:)

最近的比特币线路之争

自从央妈出手管制比特币,我炒比特币投机倒把的营生就几乎停滞了,最近玩比特币期货更是亏得吐血。实在赚不到钱,只好停下来搞点虚的。说说最近一个来月吵得热火朝天的比特币线路之争。

说出来圈外人可能不相信,随着比特币的用户越来越多,现在比特币网络也越来越拥堵了。顺手查了一下数据,过去24小时比特币网络上一共发生了259611笔交易。对于一个大多数人仍然不能完全接受的新事物而言,每天26w笔的交易已经非常客观;另一方面,目前的比特币网络由于技术所限,已经无法承担更多的交易。简单的说,比特币网络大约每10分钟生成一个新的区块,区块的大小不能超过1MB。每一笔交易都需要记录在区块上,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平均下来一个区块大约最多包含2000多笔交易。如果有过多的交易发生,就只能排队等待,有时候可能要等好几天;请注意这个队不是顺序对,出手续费高的交易会被优先选择打包进区块,于是随着拥堵越来越严重,比特币网络上的交易成本也在提高。

比特币的线路之争就是针对解决拥堵的技术方案的争论。一种技术路线是SegWit(隔离见证)+闪电网络。SegWit把区块的容量提高到1.7MB,更重要的是SegWit允许以后在比特币网络上开发闪电网络,闪电网络上可以支持海量的交易(就像现在的Visa和支付宝),而闪电网络只把这些海量交易的综合结果记录在比特币网络上。这样未来的比特币网络更像是结算系统。另一种技术路线是BTU(BitcoinUnlimit),这种路线下比特币的区块大小可以动态增长,并且理论上没有上限,这个技术路线之下未来所有的交易仍然发生在比特币网络之上,比特币网络更像是一个现金系统。

两种路线各有自持的群体,SegWit+闪电网络的支持者主要是比特币社区核心开发人员;BTU的支持者有不少矿工。开发人员希望保持小区块,因为这样运行一个比特币节点的成本比较低,更容易保证比特币网络的安全性,否则如果只有少数人和机构有能力运行比特币节点的话,整个网络很容易被政府查封。矿工希望比特币网络上的用户和交易都越来越多,因为长期来说这样可以收到更多的交易手续费,否则如果大量的交易被赶到闪电网络之后,比特币网络会被若干大机构把持,普通用户支付不起比特币网络上的交易费,只能去闪电网络,矿工的话语权和收入都会受到影响。

双方好像都很有道理的样子。在比特币的世界里,矿机算力的大小决定了投票权的大小。开发人员可以把SegWit的代码写好,但是最终是否使用要看大多数矿机算力的选择。根据目前的设置,需要有95%以上的算力支持了SegWit之后才可以全网升级;BTU虽然有很多矿工支持,但是并非100%支持,而升级到BTU是需要硬分叉(hard fork)的,如果不是所有的矿工都愿意同时升级,那会同时存在传统的比特币网络和新的BTU网络,这种分裂的后果很难预测,搞不好会成为对比特币发展的致命打击。这就是现在双方僵持不下的原因。

我既不是开发人员也不是矿工,在这场争论之中毫无话语权,只能静观其变。说说几点看法:
1. 比特币要继续发展,垄断一定会发生,可能是少数矿池垄断挖矿,也可能是少数机构通过闪电网络垄断比特币网络的使用权,也可能是其他新的形式。垄断意味着资源的高度整合和优化,这是所有事物发展演进的共同趋势。

2. 比特币要继续发展,必定要融入到主流社会。融入有很多层含义,政府监管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而且跟第一点相对应,如果产生了垄断机构,那么被监管是毫无疑问的。妄图创造一个无政府主义式的网络是可能的,但是不可能壮大。

3. 有了一二两点做基础,考虑两种路线的时候我们可以无视那些避免垄断和监管的理由。于是我们更关心哪种方案能提供更大的交易量,简单的接入方式和更高的可靠性。在看不清未来的时候,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或许是更稳妥的方案。与其毕其功于一役,不如先从1MB扩到2MB,过一年半载以后再观察是否需要继续扩,目前SegWit看起来更为稳妥。

4. SegWit之后如果有人愿意发展闪电网络也没什么不好的,至于闪电网络是否能成功,用户说了算。

5. BTU想通过一个方案彻底解决容量问题的想法太简单了,我们根本不清楚比特币网络上到底需要承担多少交易量。或许它就是个不入主流的小众玩具,2MB就到头了;也或许,未来比特币网络的用户不只是所有的人,更有所有的机器。

6. 人们以为自己在为自己挖比特币,其实或许我们只是在准备下一个时代的黄金,它以后价值不菲,却跟人类一点关系也没有。

7. 长期来说,看好比特币所代表的区块链技术,因为它可以让一台机器付钱给另一台机器,从头到尾没人什么事儿。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发达了,那机器人的世界里一定选择用比特币付账,而不是美元或者人民币,因为机器人没有银行帐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