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央妈出手管制比特币,我炒比特币投机倒把的营生就几乎停滞了,最近玩比特币期货更是亏得吐血。实在赚不到钱,只好停下来搞点虚的。说说最近一个来月吵得热火朝天的比特币线路之争。
说出来圈外人可能不相信,随着比特币的用户越来越多,现在比特币网络也越来越拥堵了。顺手查了一下数据,过去24小时比特币网络上一共发生了259611笔交易。对于一个大多数人仍然不能完全接受的新事物而言,每天26w笔的交易已经非常客观;另一方面,目前的比特币网络由于技术所限,已经无法承担更多的交易。简单的说,比特币网络大约每10分钟生成一个新的区块,区块的大小不能超过1MB。每一笔交易都需要记录在区块上,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平均下来一个区块大约最多包含2000多笔交易。如果有过多的交易发生,就只能排队等待,有时候可能要等好几天;请注意这个队不是顺序对,出手续费高的交易会被优先选择打包进区块,于是随着拥堵越来越严重,比特币网络上的交易成本也在提高。
比特币的线路之争就是针对解决拥堵的技术方案的争论。一种技术路线是SegWit(隔离见证)+闪电网络。SegWit把区块的容量提高到1.7MB,更重要的是SegWit允许以后在比特币网络上开发闪电网络,闪电网络上可以支持海量的交易(就像现在的Visa和支付宝),而闪电网络只把这些海量交易的综合结果记录在比特币网络上。这样未来的比特币网络更像是结算系统。另一种技术路线是BTU(BitcoinUnlimit),这种路线下比特币的区块大小可以动态增长,并且理论上没有上限,这个技术路线之下未来所有的交易仍然发生在比特币网络之上,比特币网络更像是一个现金系统。
两种路线各有自持的群体,SegWit+闪电网络的支持者主要是比特币社区核心开发人员;BTU的支持者有不少矿工。开发人员希望保持小区块,因为这样运行一个比特币节点的成本比较低,更容易保证比特币网络的安全性,否则如果只有少数人和机构有能力运行比特币节点的话,整个网络很容易被政府查封。矿工希望比特币网络上的用户和交易都越来越多,因为长期来说这样可以收到更多的交易手续费,否则如果大量的交易被赶到闪电网络之后,比特币网络会被若干大机构把持,普通用户支付不起比特币网络上的交易费,只能去闪电网络,矿工的话语权和收入都会受到影响。
双方好像都很有道理的样子。在比特币的世界里,矿机算力的大小决定了投票权的大小。开发人员可以把SegWit的代码写好,但是最终是否使用要看大多数矿机算力的选择。根据目前的设置,需要有95%以上的算力支持了SegWit之后才可以全网升级;BTU虽然有很多矿工支持,但是并非100%支持,而升级到BTU是需要硬分叉(hard fork)的,如果不是所有的矿工都愿意同时升级,那会同时存在传统的比特币网络和新的BTU网络,这种分裂的后果很难预测,搞不好会成为对比特币发展的致命打击。这就是现在双方僵持不下的原因。
我既不是开发人员也不是矿工,在这场争论之中毫无话语权,只能静观其变。说说几点看法:
1. 比特币要继续发展,垄断一定会发生,可能是少数矿池垄断挖矿,也可能是少数机构通过闪电网络垄断比特币网络的使用权,也可能是其他新的形式。垄断意味着资源的高度整合和优化,这是所有事物发展演进的共同趋势。
2. 比特币要继续发展,必定要融入到主流社会。融入有很多层含义,政府监管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而且跟第一点相对应,如果产生了垄断机构,那么被监管是毫无疑问的。妄图创造一个无政府主义式的网络是可能的,但是不可能壮大。
3. 有了一二两点做基础,考虑两种路线的时候我们可以无视那些避免垄断和监管的理由。于是我们更关心哪种方案能提供更大的交易量,简单的接入方式和更高的可靠性。在看不清未来的时候,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或许是更稳妥的方案。与其毕其功于一役,不如先从1MB扩到2MB,过一年半载以后再观察是否需要继续扩,目前SegWit看起来更为稳妥。
4. SegWit之后如果有人愿意发展闪电网络也没什么不好的,至于闪电网络是否能成功,用户说了算。
5. BTU想通过一个方案彻底解决容量问题的想法太简单了,我们根本不清楚比特币网络上到底需要承担多少交易量。或许它就是个不入主流的小众玩具,2MB就到头了;也或许,未来比特币网络的用户不只是所有的人,更有所有的机器。
6. 人们以为自己在为自己挖比特币,其实或许我们只是在准备下一个时代的黄金,它以后价值不菲,却跟人类一点关系也没有。
7. 长期来说,看好比特币所代表的区块链技术,因为它可以让一台机器付钱给另一台机器,从头到尾没人什么事儿。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发达了,那机器人的世界里一定选择用比特币付账,而不是美元或者人民币,因为机器人没有银行帐户。